close

  “三十年了/還記得/北方的深秋/傍晚/殘陽如血/天際邊/是那暮歸的雁行/三十年了/敢問/家鄉學堂前的那棵老柏樹/是否依然茁壯/枯枝上的新芽/是那不老的童話”
  這個寫詩的人,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下稱廣醫口腔醫院)顳下頜關節科主任張清彬博士;也正是這位“文學青年”用寫詩的雙手,為許多患者解決了顳下頜關節疾病導致的“難言之隱”;不僅如此,他還曾作為先遣部隊援非,在萬里之外的非洲剛果(金)擦亮中國醫生的名片。
  今年,他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創立了華南地區首個獨立建制的顳下頜關節科,通過顳下頜關節疾病的綜合序列治療,讓患顳下頜關節疾病的患者重新自如地說話。
  他是醫生也是心理治療師
  顳下頜關節疾病是口腔頜面部的一種常見病。據張清彬教授介紹,人群中超過20%的人罹患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因此,廣醫口腔醫院顳下頜關節科成立不到半年,便吸引了不少病人慕名而來。
  前不久,張清彬遇到了48歲的劉女士。她來自安徽,丈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經常在村裡打人,後來還被關進監獄幾年,這給她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
  早在20多年前,劉女士便發現自己張嘴時耳旁有響聲,慢慢地,她的嘴巴只能張開一釐米,20多年來無法正常說話和進食。
  多年來,劉女士輾轉求醫無果,加上婚姻不幸,她感到非常沮喪。前不久,她在親戚的鼓勵下,鼓起勇氣來到廣醫口腔醫院就診。
  “剛見到劉女士,我覺得她非常內向,我說幾句話她好不容易才回答一句。”為了弄清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從而治療她的疾病,張清彬還當上了劉女士的心理治療師,“我和她談心,也推心置腹地講我自己的故事”。經三番五次開導後,劉女士建立起對張醫生的信任,開始配合治療。
  經詳細檢查,劉女士被確診患有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因此在張閉口過程中或進行咀嚼運動時會聽到彈響聲、摩擦聲等雜音,發生疼痛。
  “顳下頜關節結構複雜,是人體最精細的關節。患病初期,病人可通過物理治療治愈,到了中晚期則需要局部註射藥物,情況更加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張清彬主任結合劉女士的病情,給她採取了保守治療的方式。
  如今,劉女士恢復得很好,基本能正常飲食,心情也越來越開朗了。“她回去後經常打電話跟我說這也能吃、那也能吃了!”患者病情好轉,是最讓張清彬感到欣慰的事。
  在非洲擦亮中國醫生名片
  “人在千里之外/熱帶雨林抑或漢江濤聲/面對你的方向/淚水流在心裡”
  這首詩題為《妻子》,張清彬兩年前寫於廣州,其中的“熱帶雨林”描述的是他在非洲的生活。
  2007年,31歲的張清彬迎來了兒子的出生。然而,兒子還未滿一周歲,他卻做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參加中國醫療隊援助非洲國家剛果(金)。
  當時剛果(金)局勢不穩定,張清彬卻絲毫沒有猶豫。“我覺得經歷是最寶貴的,而且我懂法語,去到當地會有優勢。”
  儘管深深不舍妻兒,張清彬仍踏上了徵程。憑藉精通法語和英語的語言優勢,他很快和當地人打成一片;不僅如此,他還兼職擔任醫療隊和其他中資機構的翻譯。
  然而,挑戰無處不在。一次,一位口腔腫瘤女患者求醫,她的瘤子已經長到嘴巴外面了,像椰子般大,當地醫務人員束手無策。
  “這個手術風險很高,而且當地手術器械不足,電力也不穩定,手術室的無影燈經常有好幾個不亮。”大家都說,要做這台手術必須剋服“千難萬險”,可是張清彬決定接受挑戰,“如果病人不治療,會越來越危險,我們得救她,因為我們是中國醫生。”
  頂著壓力,張清彬冒險為患者分塊切除腫瘤,“腫瘤長得這麼大意味著當中有供血的血管,術中患者果然大出血,近2000毫升血液流失。由於當地沒有血庫,我們緊急聯繫了比利時的醫院,急調來代用血漿。”奮戰六小時後,張清彬終於成功完成手術,也擦亮了中國醫生的名片。
  張清彬在剛果(金)一獃就是三年,憑藉著出色的表現,他受到剛果(金)政府的嘉獎。
  如今,張清彬已離開非洲四年了,然而前不久,一位後來去援非的中國醫療隊隊長告訴他,當地至今還有居民想找中國的張清彬醫生做手術,甚至有患者想來中國找他看病。
  南方日報記者 曹斯
  實習生 李秋嫻
  通訊員 張曼莉 李耀文  (原標題:“詩人之手”巧解病人“難言之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l74tlet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